咨询热线

400-168-3655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炼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逻辑:从规模扩张到格局重塑

来源:澳客彩票网官网    发布时间:2025-02-07 07:12:35

  

炼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逻辑:从规模扩张到格局重塑

  全球炼油产业扩能潮尾声将至,未来将加速向结构优化、产品高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产业发展定位不仅立足于满足传统需求,更将凭借低成本、绿色化、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服务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双循环大格局中。

  世界正处于碳中和主导下的第三次能源革命进程中,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任重道远。在未来5~10年,前所未有的电动化、网联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浪潮将推动交通能源由以油气为主转向油电气氢融合发展,实现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快速重构。传统的以生产交通燃料为主的炼油产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和发展机遇。全球炼油产业扩能潮尾声将至,未来将加速向结构优化、产品高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不仅立足于满足传统需求,更将凭借低成本、绿色化、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服务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双循环大格局中。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气候问题、科学技术创新、能源转型等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炼业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产业和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绿色发展浪潮、经济发展水平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在一起,正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囿于环境压力,传统炼化行业发展受到气候变化问题约束慢慢地加强,但也同样面临机遇。

  随着碳达峰日益推进,行业执行的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将更严格,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发展空间受到明显挤压,企业的绿色环保、节能降碳成本将大幅度的增加。一批更趋严格的环保新政策和新标准将实施,对能源化工行业的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的全部过程低碳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放缓,IMF预计2026~2030年全球GDP平均增速为2.6%(2021~2025年年均增速3.4%);全球石油消费在2030年前将达到峰值,特别是在电动化和绿色化浪潮下,汽柴油将先后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达到峰值,2030年后仅有航空煤油和化工原料需求保持增长。对我国而言,石油消费和成品油消费的峰值要提前全球时间节点两到三年。国内石油消费既需要满足普通燃料和材料规模需求,又要服务于国内生活向高质量转变的要求。领先全球的电动化发展速度使国内成品油消费在2023年已达到峰值,预计未来10年将保持年均3%~4%的降幅;而化工原料需求量开始上涨将抵消燃料型需求的下降,预计石油消费在2027年前后达到8亿吨峰值。

  三是考虑供应能力,全球石油供应整体宽松,国际油价趋于下行,但北美和东亚两大能源圈逐步确定,原油贸易流动的地理政治学属性和大区域化趋势凸显。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由增转降,供应充足,国际油价将呈下行态势。传统资源国视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国家为优先合作对象,为我国能源合作提供全新战略空间。国内市场,预计2024年国内原油进口5.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3%。一方面,石油市场已高度国际化,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也已高度分散化;另一方面,对外依存度过高容易受到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

  全球来看,2030年前全球产能仍有增长,增量集中于亚太。根据S&P Global长期预测报告,2023年全球炼油产能达到50.5亿吨/年。绿色、低碳化浪潮下,全球炼油产业面临着成品油需求增长空间缩小和清洁低碳生产约束扩大的双重压力,预计2023~2030年新增炼油能力2亿吨/年,成为最后一轮增长高峰,2030年后基本停止增长。

  分区域来看,2024~2030年全球产能增长中,亚太地区炼油产能增长1.72亿吨,占比超过2/3;非洲、拉美、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增量分别占比17.6%、9.9%、3.4%和2.2%;北美、欧洲地区产能则出现下降。同时,需求结构的转变也将逐步推动全球炼厂向化工转型的步伐,“后疫情时代”随着交通用油需求的恢复,成品油收率将缓慢回升,但难以超越疫情前水平;同时,石脑油收率持续提升,至2035年将接近10%。

  我国的炼油产能增长终点则提前全球近5年到来,“十四五”末基本达到峰值。估计至2024年末,我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9.5亿吨/年,自2022年起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炼油产能顶级规模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国内炼油产能将达到9.62亿吨/年。2026~2030年,国内炼油产业将延续大型项目建成投产与存量企业兼并淘汰同步进行的发展方式,且相较于“十四五”阶段,新投产项目将明显减少,根据目前在建及规划项目,具备较大达产可能性的大型项目包括中国石化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及中国兵器集团与沙特阿美的合资项目;同时,随着成品油需求的下降、石油化学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约束,部分小规模低效产能或将加速淘汰。在考虑部分小规模炼油产能逐步退出的情况下,预计整个“十五五”阶段国内炼油产能维持在9.5亿~9.6亿吨/年左右。

  从新增产能角度看,“十四五”以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国内产能扩张的主旋律,继“十三五”末投产的大连恒力(2019)、浙江石化(一期)(2019)、中科炼化(2020)后,“十四五”又有浙江石化(二期)(2021)、广东石化(2022)、盛虹炼化(2022)、烟台裕龙岛(2024)、镇海炼化二期扩建(2024)等大型项目投产,“十三五”新建能力平均小于500万吨/年,“十四五”新建能力平均为1000万~2000万吨/年,推动我们国家炼化企业规模不断提高。

  从全球角度来看,2025年有数个产能超过500万吨/年的项目可能投产,包括印度拉贾斯坦邦炼厂、泰国斯里拉查炼厂及伊朗波斯湾明星炼厂等。从存量企业角度看,围绕重劣质化原料加工、过程绿色低碳和炼油产品结构升级等需求,炼油转型实践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部分纯燃料型炼厂推进适度发展下游化工业务,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外售;拥有润滑油业务的炼厂,布局基础油、特种油基地,大力推进“油转特”;炼化一体化企业则根据各企业自身发展优势及市场需求,积极地推进“油转化”;化工规模较小的炼化一体化企业,进行乙烯扩能改造,提高能效水平;不具备发展的潜在能力和竞争力的小规模企业,将加速产能退出。

  另一方面,强化科学技术先导,积极地推进先进的技术应用和落地。新一代技术具有更高的“油转化”效率,如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单程化学品收率达48%、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化学品收率可达50%~70%;同时,加快攻克化工高端材料、新能源和核能与现代煤化工及传统炼油化工的耦合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为下一步深化“双碳”转型做好技术储备。

  从炼油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来看,“双碳”目标对炼化企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包括企业自身和低碳产品的要求,但当前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如减排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企业减排潜力尚未理清楚,“油转化”后能耗强度增加,生产生物质绿色燃料的成本和原料存在瓶颈、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等。

  为了与最终碳中和相统筹,炼油企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全方位调整。一是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双碳”目标下,需要依托现有优势产能,发挥现有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芳烃项目优势,生产提供更清洁高效的油品、高端润滑油及其基础油、石油基碳材料和石化产品,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二是聚焦过程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之后,炼化能耗降低趋势减缓,目前已进入节能平台瓶颈区,实现“双碳”目标,持续降低炼化过程能源消耗,实现炼化产业能源系统全局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是重要抓手。三是增加低碳能源使用量,构建炼化多能互补能源供给系统。深度发展使用新能源需要大幅度以低碳、零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形成多种能源耦合为炼化公司可以提供能量,推进石化产业能源消耗结构低碳化。实现新能源替代后,可充分的发挥现有能源消耗中的化石能源资源属性,以同样的资源增产更多的化工原料或化学品。

相关产品
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一键拨打一键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