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68-3655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生物质能碳减排潜力超过20亿吨如何将碳市场变成发展“红利”?

来源:澳客彩票网官网    发布时间:2025-06-14 21:37:10

  

生物质能碳减排潜力超过20亿吨如何将碳市场变成发展“红利”?

  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同时,由于其来源与农业农村、垃圾处置等紧密关联,环境、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而当前,生物质能也凭借着出色减碳的能力,在碳市场的催动下迎来更多发展红利。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一批减排固碳典型案例,生物质能替代亦被重点提及,具体利用方式有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成型燃料供暖、热解气化集中供暖、沼气发电、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生物天然气等。北方可利用秸秆等生物质替代煤炭进行集中供暖,南方则能利用沼气进行供暖与供气。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减碳的价值正在进一步被挖掘。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编制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潜力蓝皮书》中指出,如能合理使用,生物质能将创造负碳排放,成为环境修复的方式之一。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可帮助实现碳减排2.18亿吨,预计到2023年,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为全社会碳减排超9亿吨,到2060年这一数字增至20亿。

  这里所说的生物质能,通常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但是,尽管减碳潜力巨大,我国目前生物质能利用一直出于起步阶段,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到10%,距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生物质能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同时,由于其来源与农业农村、垃圾处置等紧密关联,环境、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而当前,生物质能也凭借着出色减碳的能力,在碳市场的催动下迎来更多发展红利。2021年至当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关键性指导政策,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农业 生产和农村里的生活中的应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到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构建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

  《生物质能项目参与碳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电力市场覆盖配额40亿吨左右,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理论上可支持2亿吨碳信用来做抵消。生物质能去参加了,按照利用的技术类型可分为:直接燃烧、垃圾处理、沼气回收利用、生物质气化、生物液体燃料、用户侧的燃料转换五大类。一直有望重启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也将成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将碳资源“变现”的重要渠道。

  有关券商指出,“双碳”中长期战略要求不变,生态环境部同时不断加快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垃圾焚烧项目有望获得额外收益支撑,废物资源化能源化项目和生物质能源类项目亦有望受益。

  近日,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程芳琴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鲁玺教授联合在产业废弃物资源增效减碳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烟台市龙口环境监控中心就“龙口市生态环境区域中心实验室建设监测仪器采购”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306万元人民币。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人工合成了一种可以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可在48小...

  5月28日,《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该报告是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起,能源基金会支持,生...

  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布局优化和水平提升,生态环境部制定了 《生态环境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规划(2025-2035)》(以下简称《规划》...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2025-2035)》,部级重点实验室将集中在8大研究领域。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产品
首页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一键拨打一键拨打